物业人警惕!华东现 “双向收割” 三方公司:收着你的咨询费,转头帮业委会解聘你
行业资讯
admin
发布时间:2025-11-12
浏览:2 次 
昨天(11 月 2 日)收到几位物业同行的联合爆料,越听越心惊 —— 华东有家三方公司,把 “吃里扒外” 玩到了新高度。
一家合作物业的负责人跟我吐槽:“我们跟他们签的咨询服务合同刚到期,没几天就发现,他们居然跟我们管的小区业委会签了合作协议,还帮着业委会组织业主大会,要解聘我们!更气人的是,小区新物业的招投标,居然是他们参股的招投标公司代理的!”
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,这不是个案。通过他们跟街道办的沟通,发现这家公司 “两边通吃” 的操作,在好几个小区都上演过。
套路拆解:先靠 “街道背书” 圈物业,再转头帮业委会 “踢走” 物业
这家三方公司的操作逻辑,说穿了就是 “借权背书,双向牟利”。
第一步,先拿 “街道资源” 当敲门砖。他们会跟街道签社区治理顾问合同,有了这个 “官方背书”,再去对接辖区里的物业公司,说辞都很 “诱人”:能帮你诊断业委会、居委会的关系,提前预警矛盾;能帮你搞定项目续聘,跟业委会沟通;甚至能给你介绍新项目,帮你对接招标代理公司,规避接盘风险。
听起来全是物业公司急需的服务,费用也 “合理”,每家 5 万到 10 万不等。不少物业公司觉得 “背靠街道,靠谱”,就这么签了合同。
第二步,暗地收集小区信息,转头服务业委会。在给街道当顾问的同时,他们对辖区里哪些小区要成立业委会、什么时候开业主大会,门儿清。等到时机成熟,要么用自己公司的名义,要么换个旗下公司的壳,以 “业委会顾问” 的身份找上门,帮业委会做会务、写方案,核心就是一件事:指导业委会怎么解聘当前的物业公司。
更绝的是,连后续的物业招投标,他们都能 “包圆”—— 用自己参股的招投标公司做代理,从头到尾把 “换物业” 的流程攥在手里。
而那些被解聘的物业公司,直到街道好心提醒,才发现自己花钱请的 “顾问”,居然是捅自己刀子的人。
这不是商业投机,是踩碎社区治理的底线
有同行问我,这算不算正常的商业竞争?我直接否定了。
这家公司最恶劣的地方,在于用 “街道治理顾问” 的身份当 “护身符”,一边收着物业公司的 “关系保护费”,承诺帮人规避风险;一边转头就利用从物业公司、街道那里获取的信息,帮业委会 “赶走” 物业公司,还顺便赚了招投标的钱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 “一鱼两吃”,而是对社区治理秩序的公然践踏 —— 社区里的信任关系、合作基础,全成了他们牟利的工具;物业公司的合法权益、业委会对 “第三方公正” 的期待,也被他们抛在脑后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据爆料的同行说,这家公司的主理人在行业里还挺有名,不少业主和物业公司之前都挺信任他。也正因如此,我暂时没法公开具体项目和公司名称,怕影响到还在推进的小区事务。
乱象根源:行业没规则,灰色地带成了 “捞金场”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“双向收割” 的乱象?说到底,还是社区治理第三方服务领域,目前是 “无规则可依” 的状态。
大家想想,律师行业有明确规定,不能 “吃了原告吃被告”,这是执业底线。但业委会顾问、物业咨询、招投标代理这些领域,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 —— 什么算利益冲突?同时服务物业公司和同小区业委会算不算违规?违规了该怎么处罚?这些都没有明确标准。
没有规则约束,就给了某些三方机构 “钻空子” 的机会。他们一边打着 “专业服务” 的旗号,一边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肆意游走,把社区治理的信任基础一点点破坏掉。
物业行业之所以乱象丛生,除了部分企业自身的问题,也离不开一些三方公司在背后推波助澜 —— 他们不创造价值,只靠钻规则的空子、踩道德的底线牟利,最后受损的,是整个行业的生态。
给物业同行提个醒:签三方合同前,先查清这 3 件事
最后,也想给所有物业同行提个醒,避免踩坑:
看清楚对方的 “合作方”:如果是跟街道有合作的三方公司,一定要问清楚,他们是否还服务辖区内的业委会,有没有关联的招投标公司,避免 “左手帮你,右手坑你”。
合同里明确 “利益冲突条款”:签咨询合同时,一定要加一条 —— 不得为同一小区的业委会提供解聘物业、招投标代理等服务,明确违约赔偿,把丑话说在前面。
别迷信 “街道背书”:街道的合作只能说明对方有服务资质,但不代表 “绝对可靠”。合作前多打听同行口碑,甚至可以去查一下对方公司的股权结构、关联企业,避免掉坑。
社区治理需要的是 “第三方公正”,而不是 “第三方收割”。希望这次的爆料,能让更多物业人警惕,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完善规则,把这些破坏行业生态的 “老鼠屎” 清出去。



售前咨询专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