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建部划重点!物业别只守着 “管房子”,养老托幼家政才是新钱途,这 3 步教你落地
物业知识
admin
发布时间:2025-11-09
浏览:0 次 最近翻到住建部倪虹部长的一篇署名文章,心里咯噔一下 —— 这可不是普通的行业动态,简直是给物业行业指了条 “新活路”!文章里明确说要 “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”,还特别提到要搞 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,让物业往养老、托幼、家政这些领域延伸。

说实话,这几年传统物业不好做,光靠收物业费、搞搞保洁安保,利润越来越薄,业主还总不满意。现在政策明着给方向,等于告诉咱们:别再死磕 “管房子” 那点事了,把服务做到居民生活里,才是未来的出路。今天就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,这个 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 到底该怎么干,普通物业企业能抓住哪些机会。
一、先搞懂:为啥说这是物业的 “理念革命”?
以前咱们做物业,眼里盯着的都是 “物”—— 电梯坏没坏、小区干净不干净、大门有没有关好。但这次政策提的 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,核心是把 focus 转到 “人” 身上。
举个例子,以前业主家老人没人照顾,跟物业没关系;双职工家长下班晚,孩子没人接,物业也管不着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政策鼓励咱们把这些事接过来。这不是简单加几项服务,而是把物业的价值从 “小区管理者” 变成 “社区生活管家”。
我见过一个小区物业,去年试着在服务中心加了个 “老人助餐点”,每天中午给独居老人送两菜一汤,一个月收 300 块钱。没想到业主反响特别好,不光老人满意,子女也愿意多交物业费。后来他们又加了孩子放学后的 “四点半课堂”,现在小区收缴率比周边高出 20%。这就是 “服务人” 的力量 —— 你帮业主解决了真问题,业主自然愿意为你买单。
二、落地第一站:养老!物业做这个有天然优势
现在小区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,子女上班担心老人在家出事,老人自己也怕孤单。物业做养老,比外面的养老机构有个最大的优势:熟门熟路。
你想想,保安天天见老人出门买菜,保洁阿姨知道哪家老人行动不便,客服能叫出每个老人的名字。这种 “熟人优势”,是任何外来机构都比不了的。
具体能做啥?别一上来就想搞复杂的。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:
搞个 “日间照料室”,放几张躺椅、几台按摩仪,老人白天来歇脚、聊天,物业派人看着;
联系附近的社区医院,每周来小区给老人量血压、测血糖,收点成本费;
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搞 “助浴助洁”,派两个细心的员工上门,一次收 50-100 块,比外面家政便宜,业主还放心。
我知道有个三线城市的物业,就靠做 “物业 + 养老”,一年多赚了几十万。他们给老人家里装了那种一键呼叫器,老人有事按一下,物业办公室就能收到提醒,24 小时有人响应。就这一个服务,让小区里 60 岁以上老人的家庭,几乎都续了三年物业费。
三、家长的痛点,就是物业的机会:托幼服务怎么搞?
现在双职工家庭最难的就是 “带娃”—— 早上送幼儿园赶不上,晚上下班接不了,找个靠谱的托育机构又贵又远。物业要是能把这事解决了,绝对能圈住一大批业主。
但千万别想着自己从头做,毕竟托幼需要专业资质。最好的方式是 “合作”:找本地有资质的托育机构,物业出场地(比如闲置的物业用房),机构出师资和管理,利润分成。
我邻居小区就是这么干的。他们把小区里一间闲置的活动室改造成了 “托育点”,只收小区里 0-3 岁的孩子,早上 8 点到晚上 6 点,管两餐一点,一个月收费 2000 块,比外面便宜近一半。物业负责日常的安全巡逻、卫生打扫,还帮着招生。现在这个托育点天天满员,业主提到物业都竖大拇指,物业费收缴率直接冲到 98%。
还有个小细节:他们在托育点门口装了个监控,家长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。就这一点,让很多家长打消了顾虑,报名的时候特别爽快。
四、家政服务:别再当 “中介”,要做 “管家”
以前不少物业也搞家政,但大多是 “牵线搭桥”—— 业主需要保洁,物业找个阿姨过来,收点介绍费。这种模式没粘性,业主下次直接找阿姨,就没物业什么事了。
现在要做的 “物业 + 家政”,得换个思路:做自己的家政团队。物业自己招人、培训,定服务标准,出了问题物业负责到底。
比如可以分几个品类:
日常保洁:按小时收费,物业员工统一着装,带工具上门,服务完让业主签字确认;
家电清洗:夏天洗空调,冬天洗油烟机,物业跟厂家合作拿配件,价格比外面便宜,服务质量有保障;
房屋维修:水电、防水这些活,物业有自己的维修师傅,随叫随到,比外面的 “野师傅” 靠谱多了。
有个小区物业就这么干,他们给家政团队做了个 “服务手册”,里面写清楚每个服务的流程和标准,比如擦玻璃要擦到没有水渍、油烟机要拆洗到没有油污。业主用得放心,复购率特别高。现在他们的家政服务,每个月能给物业带来近 10 万的收入。
五、文化和健康:把小区变成 “有温度的家”
除了养老、托幼、家政,政策还提到要往文化、健康领域延伸。这两块看似不赚钱,但能帮物业攒 “口碑”,让业主觉得 “住在这个小区值”。
文化方面,不用搞多复杂的活动。可以在小区里搞个 “邻里节”,让业主自己摆摊卖闲置物品,或者组织个合唱队、广场舞队;针对孩子,可以搞个 “绘本角”,周末请家长来给孩子讲故事。这些活动花不了多少钱,但能让小区氛围变热闹,业主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。
健康方面,最简单的就是跟社区医院合作,每季度搞一次义诊,免费给业主测血压、查血糖;还可以在小区里装几台智能健身器材,业主扫二维码就能用,物业定期维护。有个小区还搞了个 “健康档案”,给每个业主记录体检数据,提醒老人按时吃药、定期复查。这些小事,让业主觉得物业特别贴心。
六、关键提醒:想做好 “+ 生活服务”,这 3 件事必须先做
别光看着眼红,想把 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 做好,不是随便加几项服务就行的。有 3 件事必须提前落地:
第一,先搞定 “三方协调”。倪虹部长特别提到要 “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协调运行”。简单说,就是做任何服务前,先跟社区、业委会沟通好。比如搞托育点,要跟社区报备,跟业委会商量场地怎么用,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第二,别省 “数字化” 的钱。比如搞养老服务,需要给老人装智能呼叫器;搞家政服务,需要业主能在手机上预约。这些都需要基础的数字化系统。不用搞多复杂,先上个简单的小程序,能预约、能评价、能看进度就行。
第三,先培训 “复合型员工”。以前物业员工只要会搞卫生、会修电梯就行,现在做生活服务,需要员工懂点养老护理、懂点幼儿照护。可以找专业机构来培训,比如请护士给员工讲怎么给老人量血压,请幼师讲怎么跟孩子互动。员工专业了,服务才能做好。
最后说句心里话
这次政策提的 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,不是给物业增加负担,而是给咱们指了条 “增收又增口碑” 的路。以前物业总被业主吐槽 “只收钱不办事”,现在只要咱们真正帮业主解决养老、托幼、家政这些 “急难愁盼” 的问题,业主自然会认可。
我见过不少小区物业,就是靠做这些生活服务,从 “没人待见” 变成了 “业主离不开”。其实道理很简单:物业不止是 “管房子” 的,更是 “服务人” 的。把业主的生活放在心上,业主才会把物业放在眼里。
接下来,就看谁能先行动起来了。毕竟,政策红利不等人,业主的需求也不等人。



售前咨询专员